花影

花影朗读

重重叠叠上瑶台,几度呼童扫不开。

刚被太阳收拾去,却教明月送将来。(却教一作:又教)

译文

 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,几次叫童儿去打扫,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?傍晚太阳下山时,花影刚刚隐退,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,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。

注释

重重迭迭: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,很浓厚。

瑶台:华贵的亭台。

几度:几次。

童:男仆。这两句说,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,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。

收拾去:指日落时花影消失,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。

教:让。

送将来: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,好像是月亮送来的。将,语气助词,用于动词之后。这两句说,太阳落了,花影刚刚消失,明月升起,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。

  这是一首咏物诗,诗人借吟咏影,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,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

 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“变”字,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,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。第一句中“上瑶台”,这是写影的动,隐含着光的动。为什么用“上”,不用“下”,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。第二句“扫不开”写影的不动,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。光不动影亦不动,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“扫不开”的。三四两句,一“收”一“送”是写光的变化,由此引出一“去”一“来”影的变化影本是静态的,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,着力表现了影动与静,去与来的变化,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。

  写光的变化,写影的变化,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。“上瑶台”写影移动,已含有鄙视影之意;“扫不开”写影难除,更明现憎恶影之情;“收拾去”写影消失,大有庆幸之感;“送将来”写影再现,又发无奈之叹。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影的倏忽变化之中,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,意在言外的含蓄美。

  有人评论说:“上瑶台”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;“扫不开”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;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,影消失,明月东升,影重映,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,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。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,产生鄙视群小,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。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,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,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,更集中,更有典型性,因此,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,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。

苏轼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 ...

苏轼朗读

猜你喜欢

道出钱塘江,十里无顽壤。斗然怒潮来,激岸成滉瀁。

波势倏低昂,帆影随俯仰。蛟涎溅衣湿,鹢舟荡人晃。

五采斓斑好毛羽,金沙石砾映毰毸。

我无御史西台望,安用一双鸂鶒来。

昔陪张外史,蹑云上崔嵬。前登风篁岭,酌泉苍藓堆。

后度麦冈重,荒坟际蒿莱。陵谷嗟变迁,览兹良悲哉。

未了看山愿,城西住少时。梦犹京阙恋,归为友朋迟。

黄叶声中酒,苍葭阁上诗。东瀛一回首,挥涕万人知。

屋上即青山,柴扉镇日嵌。

烟霞三径足,天地一身闲。

潘光祖

留台掌后大司徒,六府修明五典敷。弘济艰难承运泰,坐筹部伍息庚呼。

姬公未是明农日,疏传先怀止足图。人望九章嗟信宿,驾还三径理荒芜。